摘要:对我来说,是否需要借助后天经验,对于能否沉浸在一段音乐中至关重要。
一旦认识到就再也回不去
- 在感受上,后天经验概括几乎无一例外都出于生活实用目的,导致武断归纳出过分简化的刻板印象:当你听到阿拉伯风情旋律、圆舞曲或者乌仁娜时,脑袋里无法克制浮现出的阿凡提、旋转厚裙浮华宫殿、牛羊下山,乃至更宽泛的受其诱起的某些情绪、感受,都几乎必然如此。
- 这种概括即使不是错误的(尽管阿凡提是中亚西亚传说演变的结果、圆舞曲和宫殿无关、乌仁娜嫁给德国人……),也往往极其扭曲艺术家初衷:你所体验到的情绪,并非艺术家浇灌才华极力培育养成的惊人植株,而是由你所处生活将艺术家构造之物连根拔起,又在废墟上覆盖以无法揭去的刻板印象面纱。而当意识到,由生活经验刻板归结的意向,无法辩驳的加之在头脑之上的影响时,一切都晚了,你吃掉了红色药丸,从此无法再次被特定音乐元素代入其中。
你当然不记得
- 你当然不记得我在前文中挖苦的牵拉虎口传递跨越历史的感受时“无用、无害、低级”的描述,为什么此刻在谈论音乐感受时,这种传递又突然重要起来了?
- 因为音乐不比自我感觉良好的上纲上线,它几乎是唯一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传递情感细节的路径。毕竟语言作为功利工具,高效警示远方野兽,远比描述对峙高大野兽时的恐惧重要,也因此,脑海中错杂翻腾的愉悦、痛苦千差万别,而描述感受的词汇却没有几个。传递情绪时我们都是聋子更是哑巴。而不受刻板印象影响其实相当重要:我寄希望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是在表现形式背后,似乎可斩钉截铁揣测出一个具象又难以语言表达清的创作者内心。清晰的内心世界将一众人聚在一起,成为一种标准化媒介,A 说我喜欢 BWV1006,B 说对啊我也喜欢。在描述情绪时聋哑的我们,少量无法个性化的交流总比没有好。如果没有后天经验打扰你的话。
并非无药可救
- 对听众。信息上,和你喜欢的艺术家保持距离,拒绝无关信息:评论、容貌、绯闻;选择上,极力挖掘远离生活的音乐形式、乐器;内心戏上,比如克制自己每次听到钢琴不要浮现扭曲暗爽的演奏者的脸。
- 对才能平庸的艺术家。寻找新现象跳出听众刻板印象已经不被指望,利用旧现象骗取弃疗听众你只是混口饭吃,通过将刻板标记物诡异化引导保守治疗听众误以为你暗有所指我给你磕头。
- 对卓越的艺术家。我给你磕头,闭眼磕。